每个工作日的早上醒来,陈洁都会焦虑“该如何熬过新的一天”。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将近4年。在别人眼中,供职于能源企业行政岗位的陈洁,工作稳定,薪资优厚。事实上,她多年前就已经成为职场霸凌的被侵害方。现在,让陈洁饱受折磨的是,部门领导看不到她的努力,每天她都在被批评和否定中度过。
上班对于陈洁而言,更像是去打一场心理战。去年,30岁出头的陈洁被查出患有甲状腺肿瘤,做了手术。医生明确告诉她,这类疾病是长期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得不到排解引起的。陈洁认为,根源就是她的工作。
今年6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商业服务行业是第一重灾区,其次是金融业。
职场霸凌的形式多种多样。《报告》提到,包括“安排不合理工作内容”“不停地打击否定你”“与同事进行比较”“被他人抢占功劳”等。
对比自身,陈洁感觉自己像个箭靶子,以上多种形式的职场霸凌,她都中招了。
不断的否定和批评
尽管自己的工作处境“很压抑”,陈洁更同情部门里的职场新人。刚入社会,就得学着应对“每天不断的否定和批评”。
“铁打的部门主任,流水的同事。”陈洁所在的部门,有一位职场霸凌式的部门主任,让整个部门员工感到一起被虐。
在陈洁调入这个部门的4年里,先后有8名同事选择调离或者辞职,时间最长的待了一年半,最短的只有半年。
据陈洁介绍,部门主任习惯抬高声调,用“你不应该”“你怎么能”开头,把大家第一遍完成的工作全盘否定。
去年冬天,陈洁曾连续一个月每天加班到凌晨。平日里忙到晚上八九点下班是家常便饭。更让陈洁心力交瘁的是,工作被主任要求多次修改,最终还是改回了第一遍呈现的效果。
不仅如此,更让陈洁和同事无法理解的是,当其他部门领导表扬他们工作出色时,部门主任会说“那算什么”。这让陈洁和同事在面对其他部门人员时“特别尴尬”。不断地被否定,工作效率低,无休止地加班,受不了长期被压榨的同事选择“走为上策”。
去年大学毕业的张宇,曾在父亲朋友的公司里做过3个月销售工作。本以为熟人好办事,但张宇没预料到,这位父辈上司对他百般挑剔。在公司看到张宇,上司就会对他品头论足一番,从发型、着装,到说话和走路方式,再到最近的业绩。而张宇认为,他从着装到工作进度与其他销售人员并没有明显不同。上司则强调,因为和张宇父亲是朋友,所以才严格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张宇不敢反驳对方。
每天看到上司,张宇都要小心应对。最终,张宇把不满和建议写进了辞职信,亲自交给了上司。“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逃过了一劫,无比轻松。”张宇说。
离职还是忍辱负重
因为承受不了繁重的工作和无休止加班,陈洁的很多同事都找过部门主任沟通。前段时间,一位女同事试图找部门主任聊10分钟,结果3个半小时后才走出领导办公室。工作量非但没减少,领导再次以多锻炼为由,还增加了工作量。
也有同事向更上一级领导反映这位部门主任的工作方式。但结果大多是不了了之。在更高一级的主管看来,这位部门主任也无大错,只是严格要求下属而已。
时间一长,很少有人愿意再找部门主任沟通,大家或者选择忍辱负重,或者调岗离职。看到大家反抗无果,陈洁彻底打消了要去找主任沟通的想法。
工作日和休息日频繁加班,陈洁无暇照顾年幼的儿子。看到陈洁在工作中被消耗,父母多次劝她辞职。最疲惫的时候,陈洁曾考虑过请个长病假。
“赚钱多少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工作中要有个好心情。”陈洁发现,这条标准已成为离职和调岗同事的共同追求。
但目前,陈洁还不想离职。大学毕业后,她一直供职于这家单位,从生产一线到二线,又竞聘到现在的职能部门。陈洁不想放弃自己在单位多年的打拼和心血。她说,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如果遭遇职场霸凌,可以大胆跳槽,会有更好的机会。但自己放弃稳定高薪工作跳槽,未必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好在,陈洁有了盼头:部门主任明年就退居二线了,她觉得“快熬出头了”。
“员工在职场中长期被精神攻击和控制,容易导致焦虑、抑郁、自卑和自我否定,还会引起社会适应不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孟仙姝认为,职场霸凌现象长期存在,只是以往很少被公众讨论,也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让身在其中的人很难察觉。
“职场霸凌式领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在孟仙姝看来,上级对下级进行职场欺压,实际上是一种能力欠缺的表现。上级没有更智慧和有效的方法赢得下属认可,从而选择了一种高压、粗暴的言行方式,让下属对其畏惧。自身不被下属信服,对职场霸凌式上司而言,同样会有严重的挫败感,这也更刺激他用更激烈的方式管理和对待下属。
“当上级对下属有不尊重或不合理要求时,下属应当智慧地叫停。”孟仙姝建议,可以先肯定上级的观点,再委婉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开个得当的玩笑;而如果上级言行和要求过分,下属应严肃地拒绝和制止,以避免同类行为再次发生。
但孟仙姝同样认为,年轻人也需正确评价自己,不断提高职场适应能力,分辨是上级对自己的客观批评还是职场欺凌,不能把在职场上遇到的任何挫折和不顺心都归结为上级对自己的精神控制或职场欺凌。
维权为何难
智联招聘前述报告中有数据显示:面对职场霸凌,66.42%的白领选择离职逃避;52.98%选择向同事吐槽,以获得宣泄;还有44.01%选择忍气吞声。只有26.88%的白领选择与上级正面理论,6.49%会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公开爆料,但很少有人选择维权。
广东广和(长春)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雨琦提醒,劳动者在遇到职场霸凌时,要注意保存相关证据,诸如与上级的微信语音、聊天文字和影像等,有证据才能顺利维权。
“确实很少有人在遭受职场霸凌后选择维权。”浙江省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黄新发注意到,职场中有关侮辱、毁谤的维权案例都非常少。他认为,遭受职场霸凌的当事人分辨不出自己的权益是否受损、没有收集相关证据、不愿放弃目前工作、维权成本高,是维权难的4个主要原因。
“在很多人看来,辛苦维权不如离职更干脆。”黄新发解释,进行人格和精神损害维权的大多数结果是接受赔礼道歉和有限的精神赔偿金,很多人认为这与维权所付出的成本不成正比。同时,黄新发认为,遭受职场霸凌的当事人进行维权的过程,也是对伤害事件的再次演绎,可能会对其造成二次精神和心理伤害,这也是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维权的原因。
此外,在黄新发看来,明年将要实施的民法典,有对人格和精神侵权的明确界定,将是对职场中遭受人格和精神损害方面维权的进一步法律完善。“而是否能维权成功,关键还要看受害人是否有维权意识”。